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玉树盆栽插种能活吗[玉树盆栽插种能活吗视频]

作者:admin日期:2024-04-25 21:44:41浏览:13分类:资讯

  

  朱乃正为张谷密所画的人物肖像

  □悦兰 杨生顺

  我们的手头有本叫《青海民歌音乐论文集》的小册子,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打印质量略显粗糙,没错,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粗糙,封面设计、装帧算不得上乘,字迹深浅不一,但内容实在,罕见噱头。目录中,共有16篇音乐理论方面的文章,其中张谷密先生的论文有四篇:《谈“花儿”的旋法特点及艺术规律》《撒拉族“花儿”调式研究》《谈艺术藏族民间歌舞》《“勒”曲艺术规律初探》。

  以专业性极强的论述走近张谷密先生,并揭开张先生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花儿研究者这样的多重学者的身份,我们认为是合适的。青海地处大西北,偏安一隅,有待发掘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张谷密先生所做的研究证明了他有很好的前瞻性,这样的眼光本身就需要深厚的学养支撑。作为地道的青海人,我们做了些对比之后,对先生在整理、发掘以及解读青海地方民族音乐上所做的贡献由衷地敬佩。

  一

  1930年8月12日,张谷密出生在黑龙江五常市山河屯梨树园子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五岁时全家来到梨树镇。那时家里生活清苦,父亲做豆腐,勉强可以糊口。但镇上的生活比起梨树园子来丰富许多,女校里曼妙的歌舞队伍,街上店铺里“金嗓子”周璇充满灵气和娇媚的歌声,和节奏欢快的广东音乐,以及日本演出团的节目,对于张谷密早期音乐兴趣的培养功不可没。 14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小提琴音乐,那支曲子哀婉悲伤,如泣如诉,紧紧抓住了张谷密的心。于是他想尽办法借到一把小提琴,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他摸索着学习拉琴。

  16岁那年,张谷密来到牡丹江联合中学高级师范班学习。离开家时,母亲把陪嫁的金戒指和金耳环包好了塞给他,让他救急时用。来到牡丹江,第一件事就是把戒指和耳环都当掉,他太需要一把小提琴了。揣着当来的钱他直奔乐器铺,他买到了平生第一把自己的小提琴,那是日本制造的铃木小提琴,从做工到音色它都比不上德国造的琴,但张谷密很知足了。

  张谷密的音乐老师弹得一手好钢琴,学校排演《黄河大合唱》,就是由这个老师来伴奏的。张谷密头一次见到钢琴,便被它丰富和深刻的音乐表现力折服,他不由自主去接近钢琴,三年来锲而不舍地自修,张谷密的音乐素养已在一般同学之上了。原本,老师不允许学生们动他的钢琴,唯独张谷密除外。

  1947年,张谷密考上鲁迅文学艺术学校文工团一团,团里人才济济,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也引起了寄明老师对他的关注。寄明,中国著名女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学校钢琴系,寄明弹奏世界名曲,让张谷密说出感受,然后再指导他怎么去理解,调整他的音乐感觉,他说老师对他的启发是极大的。

  1949年初鲁艺文工团有些变化,原来有五个团,合并为一个团,改名为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张谷密专职拉小提琴。

  海顿说:“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这句话传递出音乐家的人生之境,突出了对音乐的专注。专注是内心的自觉坚守,是一种美,既有美的表象,也有美的内在。不难想象,重回乐团的张谷密,每天坚持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 到别人听不到琴声的地方练习。在晨曦中,他那随节奏摆动的身影是美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力量和愉悦。

玉树盆栽插种能活吗[玉树盆栽插种能活吗视频]

  张谷密参加排练的第一个交响曲是《惊愕交响曲》,第一次接触到交响乐,有那么多声部表现的音乐,像是给张谷密打开了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确实令他惊愕。虽然,现在再看,较之海顿的古板,贝多芬的激情、悲壮,柴可夫斯基的戏剧性冲突更为他所喜爱。但当时的情形下,交响乐给他的震撼还是足够大的。

  1949年,组织上调了六个业务水平较好的人员去北京工作,其中就有张谷密。在北京,张谷密的人生翻开新的一页。他成为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管弦乐团小提琴演奏员。当时中央戏剧学院的团长是欧阳予倩,副团长是曹禺。团里配给他一把德国造小提琴,比他自己的那把好许多,用手指轻轻滑过琴面的瞬间,他似乎也被琴上下打量了一番,他郑重地将琴放到肩上,头部微微左侧,右手执弓,拉出一支曲子,他以这种方式和小提琴对话,他们需要相互做个自我介绍。

  最令张谷密开心的莫过于团里有很多优秀的专家和教授,他暗自下定决心,不但要练好琴,还要学会作曲。刘式昕是张谷密在乐团的第一个老师。他为张谷密在和声学上打下了基础。章彦,著名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时任乐团指挥。张谷密师从章彦先生学习了复调音乐创作中的对位法。

  1951年,张谷密随“淮河文艺工作团”赴安徽工地慰问演出,两个月中,先后创作出《打硪歌》《水闸工人之歌》等歌曲,歌曲深受欢迎,张谷密从中备受鼓舞,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毕竟没有受过专门和系统的音乐训练,在创作中不能淋漓尽致发挥所想。

  1951年9月,张谷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来到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有着中国最好的音乐老师,张谷密如饥似渴。江定仙,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先生是自由作曲课的老师,每次一对一上课,每人两小时。江先生给张谷密上课总是超时,引得后面的那个同学给江先生提意见说先生偏心,江先生解释说自己对每个学生是同等对待的,没有偏心,只是张谷密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多。

  在校期间,张谷密先后师从黄立飞先生学习和声与复调,从苏夏先生学习曲式,从陈培勋先生学习配器,从马泽尔福(苏)、朱定一、陆蕴芳先生学钢琴。从阿拉波夫(苏)先生学习曲式和作曲分析、配器法。在塔巴托洛娃教授班上学习“西洋歌剧作法研究”。

  1956年5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作品演出季,张谷密的作品是大合唱《台湾人民盼解放》,有四个乐章组成,歌词也是张谷密自己完成的,创作期间他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台湾民歌集学习,还得到江定仙先生的悉心指导。演出获得成功,在京的苏联作曲家阿拉波夫看后认为第二章的喜剧气氛非常好,手法新颖。时任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吕骥,在一篇文章中专门提到这个作品时有如下评论:在和声方面有独创,在民族和声上有很多尝试,不墨守成规。

  二

  张谷密先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不久又被调入中央广播交响乐团。报到后,组织上就决定推派张谷密到德国柏林大学音乐系深造。这下反而让张谷密为难了,年轻气盛的他觉得在音乐学院已经学了五年,加之前面多年从事音乐工作,自己已经具备创作的能力,且充满创作热情。他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将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音乐语言了。最终,张谷密没去德国留学。

  1957年在北京炎炎的夏日里,张谷密一边搜集地方音乐素材,体验生活,一边创作,他着手另一部大合唱《万岁!伟大的友谊》。用了三个月时间,五个乐章的作品完成了,同事们惊讶于他的创作速度。作品通过审查后,11月3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11月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整部作品旋律优美,结构严谨,气势恢宏,激情洋溢,得到一致好评。

  在乐团,张谷密创作顺畅,《夜莺,你不要唱》《月啊,为什么你还不升起》,合唱与管弦乐《合唱圆舞曲》、小型管弦乐《儿童小组曲》、无伴奏合唱曲《炊烟》,以及《热情圆舞曲》等等脱颖而出。

  音乐学院上学时,听过朱仲禄先生演唱青海花儿。花儿大幅度从低音到高音的跳跃所产生的独特魅力使他和同学们十分着迷。北京优越的生活及创作环境越来越无法阻挡张谷密想去青海的念头了,他向组织提出要去青海工作的申请。

  1959年3月,高原小城西宁春寒料峭,偏远和多民族特色使得西宁确实有些与众不同,但满眼不见绿色,昏黄一片,主要大街上都是土房,看不到一座楼房的样子,也着实令张谷密意外。那年全国正在“左倾”影响之下,青海也不例外,他被分配去的青海电影制片厂基本没有实际的业务工作。张谷密找到省委组织部申请到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工作,得到了组织批准。

  其实,歌舞团的工作氛围也不好。好在下乡采风缓解了张谷密的不安。他的第一站是互助土族自治县。5月的互助,青山绿水,土族阿姑身着传统服装让张谷密眼前一亮,土族花儿曲调悠长,旋律优美,张谷密高兴得不得了。语言是张谷密交流的最大障碍,为了沟通,他手舞足蹈,自己都觉得好笑。他搜集到了很多土族音乐素材,为以后创作出一些土族风情的音乐打下了基础,如六暮歌剧《妲兰索的婚礼》、钢琴曲《土族山乡钢琴组曲》等。1961年,他的文章《土族花儿曲调结构的特点》被北京《人民音乐》刊用,极大地鼓励了他在民族音乐理论上的探索。

  民和是青海省内气候比较好的地区,秋天瓜果成熟之际,张谷密来到民和采风,第一次接触到青海的回族花儿,就像吃到了久违的瓜果一样,他满心欢喜。

  同样在秋天,海西的大草原上,夜晚的天空繁星点点,好大的一轮明月照亮了草原,也照亮了张谷密的心,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美妙的旋律从心底升起,一曲《无伴奏合唱组曲》诞生了。无伴奏合唱对音准、协调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他的谱子被北京一个无伴奏合唱团采用。另外,歌曲《可爱的阿尔顿曲克》最初的灵感也是来自海西阿尔顿曲克的帐篷里。

  说起玉树,张谷密便难以掩饰激动。玉树是他收获颇丰的地方。从玉树回到西宁后,张谷密搜集到四百多首藏族民歌,并整理出其中的三百多首。

  交响曲《山歌的故事》完成于1984年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张谷密终于用音符记录下难忘的玉树,《山歌的故事》是根据玉树的一首民歌“莫玛咖”(音)创作的。

  1988年8月,在西宁“西北音乐周——西海音乐会”上,《山歌的故事》首演成功。

  1980年,张谷密被调到青海师范大学任教,在十几年教学生涯中 ,他不但为音乐系重新构建了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为青海培养出不少紧缺的音乐人才。在教学中,克服种种困难,为和声学、复调音乐、作曲实践等课程编写教材,编写有15万字的《和声学》和12万字的《复调音乐基础教程》讲义。

  在校期间,张谷密在音乐理论探索和音乐创作上进入收获期,他的多篇音乐理论的论述陆续在高校学报及音乐期刊上发表,同时一些音乐作品也在青海省及省外获奖。特别是四个乐章组成的第二交响曲《花儿缘》,后来由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上海乐团指挥家曹丁指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向世界各国的交流节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花儿缘》于1988年8月脱稿,这部作品是张谷密对生活在青海三十年的一个总结,悲喜交集。张谷密先生在青海度过了三十四个春秋。如果人生是一条河流,三十四年不算太短;如果人生是一条多情的河流,他最好的年华、火热的激情与青海相遇。是青海这块博大而多彩的土地,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也为这块土地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乐章!如今,在江南水乡,在耄耋之年,我们遥祝张先生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暂无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